大家都晓得部队里有个叫司务长的岗位。以前,司务长这个角色也被称作司务员。那会儿,特地在上世纪70年代,有些地方的连队就把司务长叫做司务员。至于这名字的来历,可能就像叫吹军号的称呼为司号员一样,大家习惯黄用个“员”字。毕竟在部队里还有不少类似的称谓,比如军械员、给养员,都没叫军械长、给养长,这样叫司务长为司务员也挺合理嘛。
在连队,司务长主要负责后勤,特别是炊事班的事儿。记得1998年我分配到西藏部队时,我们连队的司务长是个干部编制,不过那会儿他正好在休假,所以副指导员临时顶替了他的工作。实际上,我们连队是有司务长这个军官编制的。
没过多久,我就调到旅政治部工作,发现无论是司令部还是政治部,只要有食堂,就会配备一个司务长,而且这个职务也是由干部担任的。司务长可不是光管伙食哦,还负责给干部和战士发工资、津贴,想拿钱的可得找他,看来他负责的事情还真不少呢。
以前司务长这个角色一般都是军官来担任的,但随着义务兵役制度的改革,义务兵的服役期缩短到两年,服役满后可以转为士官。从那时候起,司务长的位置就渐渐被士官接手了。其实士官的能力挺强的,让他们来管理连队的炊事班、发工资津贴这些事,完全没问题,这些可不是什么高精尖的活儿,士官完全有能力搞定。
这样一来,干部们的工作压力就减轻了,真心觉得这很好。就像以前有些连队会设副指导员,后来这职位也取消了。如今的连队,基本上没有副指导员,也没军官当司务长,这都是部队改革的一个信号。从这些小变化来看,我觉得部队的调整做得很到位,毕竟那些琐事真的不一定非得由高层来处理。
你们觉得这个变化怎么样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!
(本文根据公开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,仅代表个人观点,不构成投资或决策的建议,文中个案均为化名。更多政策信息请咨询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等相关单位。)
